佛法大海唯信能入,所以首先就要重一个“信”字。但“信”有真妄之分,其间更要经历许多过程,如果不明了这种过程,难免真妄混淆,中途退悔,或发生其他差别。“信”字过程,简单说,有下列几种:
一、不信。
众生本具佛性,与佛无二;但为多劫以来的业障所障蔽,从来对于佛法,是不信的。以后渐经亲友劝导,或因环境关系,一时为外力促动,乃存侥幸试试之念,此时表面虽学佛,而心中实未起信。
二、疑信。
疑者,惑而不定也。初学者,一面生信,一面又在怀疑。今天觉得学佛是好,明天又觉得学佛是不好。今天遇一善因缘之人来赞叹,便增加信心。明天遇一恶因缘之人,笑为迷信,便又生疑惑。自己与自己矛盾。此种信,名为疑信。然则此疑,究竟从何处生出来的?当知还是从自心上出来的。试问自心既己生信,何又生疑?所以信为真心所动,疑乃业力所生。众生业力太重,一念真心将起,而无边业力即来遮障,不许学人起信修持。此乃佛魔交战关头,何等危险!所以必须断疑,方能生信。
三、浅信。
初学人经过熏习;对佛法稍有认识,疑减信生;但发心不真,其信也浅。或为世法上之一切希望,或求知识上之渊博多闻,如此是普通之信,不能发生愿与行的力量。因其信浅,等到利益不见,或环境变迁,便置信心于九霄云外。这种信,譬如空中毛,遇到一阵风,就不知吹到何处去了。
四、深信。
学佛人经过修持,已得受用,觉得佛法是有真理。勤修三学,立志不变。此时还算不得真正认识,只可说是墙上草,虽说有根,一旦遇风吹来,还是二面倒。即信佛之根基虽立,而信师信法之心未固。今天皈依这个法师学禅,明天又皈依那个法师学密。着境生心,见异思迁。此乃不明自心佛,不知一门深入的道理。
五、定信。
定信即是坚定之信。学人修到此时,熏习己久,业障渐消,信心才算坚定。如树大根深,风不能摇,信师信法,独一无二。勇猛精进,不生厌怠。但风大时,大树还可动摇。如修行人根本业障翻动,加以外境压迫,信心还是不免差别。所以定信仍非究竟。
六、真信。
真信即是契合真如之信。 “真如”是如如不动,清静无相。信心到了如此地步,故曰真信。真信不动,也就同虚空一般,无可动摇。此时自心与佛、法、师,心心相应,息息相关,无丝毫痕迹,亦无丝毫分别。故金刚经云:“信心清静,则生实相。”信心到了这个境界,才是真信;真信才是究竟。
上述“信”字过程看来,分析似乎嫌多。其实非将此等差别,分析清楚,不能发生真信。如何能真?去妄即真。所以去妄,是最要紧最直接的工夫。然去妄又谈何容易。若要容易,最好先从语言上下手。“信”字从人从言,即示人以下手方法。大家必以为此信字是世法上信实之信,与佛法上信仰之信,有何相干?须知佛法不离世法,言从心生,人以信立。
大家不要把“心口如一”四字看轻了。此戒,即是去妄立信的实际工夫。佛要比丘自陈过失,即征信故。儒家亦说,言而有信,言忠信等。亦是教人从言语上建立“信”字基础。即以商场论,·有数百年的老商店,他们的货物比别家都贵,而生意鼎盛,历久不衰。别家的货比较便宜,人反不相信。为何?因为一则是真一言堂,货真价实;一则喊价齐天,还价讨价,有欺妄故。即此一点,已可证明言行不二,才能立信,更可见信字的好处。世法上说:“民无信不立。”佛法上说: “信为功德母。”足见信字是世出世法上的根本。希望大家时时审查自己,是否心口如一,言而有信。切勿信口开河,轻诺寡信。信用一失,做人的立场,尚且不够,如何能谈得上学佛?